引用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關於作者:陳安儀小姐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本身也是媽媽PLAY親子聚會負責人、陳安儀多元作文班老師,經歷非常豐富,最近快要出新書了,請大家多多支持!

今天早上,我帶女兒去參加聯合報辦的「全國盃作文大賽」,她是由班級老師推薦參賽的。有幾位讀者看到我坐在空地上等女兒,於是和我攀談,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閱讀習慣」的問題,剛好,這也是我最近一直碰到必須不斷和家長解釋的問題,因此我決定回來將我的觀念寫出。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

 

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的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他聽嗎?」

 

沒錯!很--需--要。當然,跟大小孩的共讀,並不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出來而已。跟大小孩的共讀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與技巧,下面我們可以一一細談。但是,我要強調,即使是已經識字的低、中年級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閱讀,很多時候,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將書的開頭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給他們聽。因為,唯有你的陪伴閱讀,才是引領孩子跨越繪本、漫畫,邁入文字書籍的關鍵。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每個孩子都愛閱讀,只要他們找到有興趣的書。讚美法、激將法、從旅行、剪報....總有辦法找到「他的最愛」...

文/王文華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第5期


這幾年,閱讀是王道,很多媽媽都知道,孩子從小讀繪本、聽故事,父母也要陪他共讀。
如果就此斷定,孩子會愛上閱讀,你從此高枕無憂,似乎又太過樂觀。
在教學現場,不少老師、家長反應,升上中高年級,有些孩子就是不愛書,拿到文字書,看沒幾頁,立刻跟周公點頭聊天。

「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 
他們說得理所當然,因此下了結論。不!不能輕易投降!別急著把這句評語套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比馬龍效應,孩子被期望的高低,影響成就的好壞。父母對他有高度期待,孩子就會表現出高度才能;反之,常罵孩子笨,他就會愈來愈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看書,他會順理成章的認為:「我真的不愛閱讀,因為連我媽都這麼說了。」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趙文瑜 小姐
 
我們不可能把孩子一生所需要的知識都教給他們,但是,我們能幫助孩子發展正確的心智和學習新知識的良好技巧,而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透過閱讀。
 

不管孩子年紀多麼幼小,父母每天都應該要念書給孩子聽。這樣的經驗讓孩子將來能成為好的閱書人。

以前,我經常自問:「我要如何跟孩子共讀?」這是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整理了幾個,在您展開和孩子的共讀冒險之前所應該知道的建議:

  1. 和孩子談一談書名、作者以及封面上呈現出來的東西
    首先,在正式念書給孩子聽之前,和孩子談一談書名、作者以及封面上呈現出來的東西。「你猜,這個故事是在說什麼?」這起頭的對話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引導孩子一翻開書就把注意力放在對的地方。
  2. 和孩子「泛讀」一次故事
    快速翻閱書頁,並和孩子討論圖片:「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當孩子試著對故事情節做出預測或評論時,父母應該要給予讚美,並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我知道你是因為這些插圖才會這麼想的。我覺得這個故事真的很有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猜得對不對吧!」把故事和孩子所知道的事情連結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事。因為這樣的連結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
  3. 確認孩子容易看到書中的插圖和文字
    和孩子一起共讀時,確認孩子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書中的插圖和文字。座位及環境的安排很重要,要讓您和孩子都感到舒服。
  4. 運用豐富的表現方式
    有一些父母擅長在念書的過程中變換聲音,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並不擅長,重點是,要用自然的聲音來念書給孩子聽。孩子會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您的愉悅,所以,讓自己享受和孩子共讀的時刻吧。
  5. 念故事時,要一邊用手指著字
    這麼做,能讓孩子跟上您念書的腳步,且能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在過程中,孩子還能學會閱讀。
  6. 念完書之後,再和孩子談談故事內容
    念完書之後,再和孩子談談故事內容:「你覺得這個故事那邊最精彩?你最喜歡這個故事什麼地方?你最喜歡故事裡的那一個角色?他讓你想起我們認識的誰?這個故事讓你聯想到那一個讀過的故事或是那一件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語重述故事。父母也可以再次詳述故事中的重點。引導孩子暢所欲言,要避免落入嘮叨或是說教。跟隨孩子的腳步,不要催促孩子回答問題。

許多專家都告訴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大聲念書給他們聽有許多好處:

  1. 為孩子日後複雜的學習奠下較深廣的知識背景。
  2. 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3. 讓孩子接觸豐富的語言。
  4. 讓孩子學習故事架構。
  5. 讓孩子學習到如何拿書、翻書,同時孩子也會比較親近閱讀。
  6. 孩子會把閱讀當成是快樂的活動。
  7. 可以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讓孩子更快抓到重點,且更有憑有據的思考。

孩子一出生,就有他自己的特質。父母在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中扮演了引導的角色,保護、教育孩子。我們的工作是以適合孩子的個別方式來教養他們。我們不可能把孩子一生所需要的知識都教給他們,但是,我們能幫助孩子發展正確的心智和學習新知識的良好技巧,而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透過閱讀。把愛灌注到親子共讀上,孩子就會走上成功的道路。

轉載自:人間福報
 
作者簡介 趙文瑜 小姐 現就任中華少年及兒童親職輔導與才能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與財團法人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獻身親職教育與幼兒教育事業多年有豐富的經驗,並努力推動教育文化不遺餘力。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親子閱讀:雙語童書「札克檔案」豐富孩子想像力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0526 15:18:37台北)從去年出版開始就受到孩子歡迎的雙語童書「札克檔案」,除了讓家長與孩子捧腹大笑之外,其中《到了金星請左轉》更獲得台北市立圖書館列選為第五十三次「好書大家讀」故事文學類的好書之一。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所公佈的網站資料裡,此次擔任好書推薦的評論者之一的作家凌拂就提到:「這個系列的作者丹.葛林寶的作品特色就是故事幽默、生動有趣,而《到了金星請左轉》這本書更是結合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關於外星人的種種,相對於人類世界,巧妙地融合了許多奇幻情節,活潑而有創意。」

而凌拂也認為,「札克檔案」除了內容吸引孩子之外,更具有學習價值:「本系列以雙語對照編排呈現,書中情節多彩多姿,對白口語化、生活化,很能引發孩子的共鳴。在全球化的今天,此書既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又可做為雙語學習,無論是外語教材或是培養閱讀力,都是不錯的選擇。」

負責這個系列的哈佛人出版社編輯Nadia則表示,「札克檔案」不但提供了讀者閱讀的樂趣,也常常讓編輯們在製作的時候笑彎了腰呢!她提到:「這個系列常常出現無俚頭的劇情,因此我們在想書名的時候,也希望盡量符合原書的調性,所以讀者可以發現每一本的書名都很搞笑,像是《奶奶變成18歲》和《胖女王別擠我》,雖然乍看之下,書名讓人一頭霧水,但是看了故事之後就會恍然大悟呢!」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述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會長 李宗玥

整理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教師 張雅惠

  許多家長曾問過這個問題: “如何營造兒童學英語的環境?” 是不是要在家中的冰箱,電視上貼上英文標籤才是營造英語的環境”?
  與其營造英語環境,不如先教孩子把眼睛打開,其實生活周遭的環境早就充滿了英文。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的會長李宗玥老師是這麼說的: 「其實台灣的孩子,生活中就可找到許多英文,只是他們都沒看到而已。而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台灣的孩子是在說中文的環境下長大的,當然對中文比有感覺。巧克力糖的包裝上,斗大的英文字,孩子不看,看到的是旁邊一小行中文; 早就學過Milk這個字,卻視而不見,沒注意到包裝盒上的英文。台北處處有路標,英文拼法就寫在中文旁邊,孩子也容易只看中文,這時只要家長在經過的時候適時提醒,孩子慢慢就會養成看英文的習慣。
  打開隨處看英文的眼睛,菜單、符號、指標、商標、廣告、T恤上的英文字,處處都是看英文的機會。如果沒有打開會看英文的眼睛,即使絞盡腦汁去營造英語環境,孩子是不是還是視而不見呢?
  李宗玥老師的話一針見血!要幫孩子打開會看英文的眼睛,家長是不是先得把自己的眼睛打開呢?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家長問與答Q&A

1.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母親對孩子地愛,每每令人感動不已!!

http://www.sunshine-book.com.tw/product.asp?id=4247

作者Robert Munsch 朗讀配樂短片:


以下內容引用自:鼎鼎大名 小黑魚 繪本SPA館

◆書名:Love You Forever(永遠愛你)

    作者:Robert Munsch

    繪者:Sheila McGraw

    出版:Firefly Books、和英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文/嬰兒與母親】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1.模仿能力

當寶寶在2個月時,便開始會發出一些自發性的音,同時所發出的聲音種類也會越來越多,對於人聲也漸漸有明顯注意及注視的興趣,媽咪可以發出音節簡短且口型清晰的字,讓寶寶產生興趣,進而試著學習模仿妳所發出的聲音,媽咪要適時給予良好的回饋反應,鼓勵寶寶學習。

2.發聲能力

寶寶2~5個月時,媽咪可以豐富聲音的多樣性,以發出母音a、i、u、e、o為主;4個月之後寶寶已會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例如:a-gu、amuh、咕嚕咕嚕玩口水聲音等等,別以為寶寶是調皮,寶寶都是在藉著嘗試使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認識自己運用各個部位所發出的多種聲音;當寶寶6個月大之後,其模仿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媽咪必須給予寶寶豐富且多元的視覺、聲音等刺激,幫助寶寶對語言產生更多興趣並鼓勵他作各種嘗試及學習。

3.專注能力

觀察寶寶分辨聲音的能力

6~12個月的寶寶,除了會注意人的聲音外,他們用來觀察聲音來源與人的表情的時間也變長了,因此建議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可以一面跟寶寶對話,且盡量將文字精簡、速度放慢、嘴型明確清楚,讓寶寶觀察表情與嘴型,對於語言的學習很有幫助。而藉由觀察寶寶是否對於已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刺激顯得缺乏興趣,而對新出現的聲音或玩具會重新專注,表現出興趣,則表示其具備基本的記憶能力,能夠分辨新出現的聲音。

寶寶成長過程不可少 「探索、要求、做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提到,探索、要求、針對事情做出反應,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必經也必備的,擁有上述的成長經驗,寶寶才能學習到語言的各個層面且不停練習。例如會在不斷嘗試之後發現,「這種哭聲」媽咪就會拿奶瓶來;「那種哭聲」媽咪就會來幫我換尿布…等,並學習到語言語溝通的過程是何種面貌。若寶寶從小就缺乏聲音的環境、刺激,除了可能影響寶寶所散發出的氣質,也可能對其未來的溝通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寶寶學語 聽力很重要

觀察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學習語言,除了口腔發育、發聲系統皆正常外,另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聽力,正常的聽力可以幫助寶寶更正確的學習、模仿各種發音。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其實寶寶對於聲音的敏感度相當高,若媽咪發現寶寶有出現下文提及的警訊,可藉由聽力檢測來確定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音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寶是否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些生活詞彙,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問:「娃娃(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問寶寶:「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的瞭解更加正確!

觀察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寶寶平時在玩自己的聲音或是模仿時,家長便可藉由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例如:寶寶過度安靜或是聲音的種類很少等現象,就是聽說能力異常的警訊。提醒媽咪應在生活中時常與寶寶互動、溝通、鼓勵寶寶發音,便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早診治。例如:大概6、7個月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發出自己原本就會發出的音,例如寶寶已經會發出bu bu的音,當大人發出bu bu時,寶寶也可能會接下去模仿,而到了12個月以後,才會比較有能力模仿新的詞彙。

保護寶寶的聽力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中耳炎是造成寶寶聽力受損的原因之一,中耳炎若未治癒,則可能會致使發音障礙或模糊、異常。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應隨時保持寶寶耳道的乾燥、勿讓耳朵浸水,平時也應注意勿讓異物侵入寶寶的耳朵。平時音量勿過大,尤其要避免在寶寶耳朵邊製造大聲響,有些長輩會喜歡在寶寶附近拍手或大叫吸引其注意力,但這樣的動作卻可能對寶寶的耳膜造成傷害,不可大意!

詹明芳語言治療師表示,媽咪應盡量避免對寶寶的耳朵做頻繁的侵入性動作,因為耳垢其實具備了保護作用,太常清理或是清理不當都有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假如若有需要,也建議應到有專業器具的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檢查、清除。

寶寶聽力有障礙的警訊

1.不論大小聲,寶寶皆對聲音反應不大甚至無反應。

2.寶寶長期對人聲無反應、沒興趣。

3.對某種音頻沒有反應。

4.構音異常。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與賴怡如語言治療師皆表示,若媽咪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遲鈍就必須要先有警覺,假如上述現象明顯且持續一陣子,建議應找專科醫師檢查、治療。寶寶對聲音沒有反應除了與聽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是發展遲緩或是人際互動的相關問題,若家長有疑慮,則建議可以帶寶寶至早期療育的機構接受評估。

此外,有時寶寶聽得到並不代表聽得好,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有些孩子於整體或某些頻率上有聽力困難,若未及早發現,則可能致使其學語過程困難、構音異常以及說話清晰度不佳等困擾。詹庭芳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無法發出ㄓ、ㄔ、ㄕ、ㄐ、ㄑ、ㄒ等音,其實是因為他們聽不清楚這些高頻音,以致他們無法正確構音,若未及早診治,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採取省略、替代的方式,影響發音的清晰度。

專家建議的語言遊戲

1.模仿發音真有趣

寶寶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寶寶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寶寶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寶寶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寶寶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寶寶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寶寶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寶寶玩玩具的過程。

4.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寶寶,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寶寶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寶寶,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寶寶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且帶寶寶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寶寶學習的絕佳來源。

6.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寶寶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寶寶的印象。

7.拍手、點頭

當手放在中線時媽咪可開始動作,當寶寶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寶寶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寶寶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近距離聽到100分貝聲音 將對聽力造成影響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說話的語音是在30~40分貝左右,美國聽語學會上面的衛教單張有指出有一些能擠壓發出聲音的玩具都接近90分貝,如果直接在嬰兒耳朵旁邊擠壓更是會發出超過100分貝的聲音,長期下來很容易影響聽力。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選擇聲音太大的玩具,或是不要讓嬰兒接受太大的噪音。

遊戲過程中 家長應陪伴在側

另外,寶寶學語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發掘寶寶喜歡甚麼東西、喜歡發出哪種聲音,提供寶寶模仿的對象;假如寶寶不喜歡發音或是玩遊戲,家長也可以先想看看該怎麼讓寶寶喜歡,例如改變遊戲型態、內容,在雙方互動的情況下,寶寶也較不容易對遊戲感到厭倦。

保持愉悅的學習環境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寶寶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寶寶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完整內容請見《嬰兒與母親》2009年4月號;訂閱嬰兒與母親紙本雜誌

引用自聯合報: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189796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14/122/1htsf.html (奇摩新聞)

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成人不經意的辱罵或刻薄話語,將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受創,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

每件事、每個影像和聲音,會連同當時的情緒感受,一併存在大腦中。這些東西往往很難記得,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根據哈佛醫學院最新一期《Focus》報導,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持續性的破壞。

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麥克連(McLean)精神病學副教授泰闕(Martin Teicher)指出,父母的辱罵、貶損和威脅等負面言語,會損害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憂鬱、焦慮等傾向,甚至產生語言表達障礙。當大腦長期接收到辱罵的言語、影像,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時,基於保護機制,大腦會降低對這些言語暴力的敏感度,進而抑制了感官系統的發展。

這是首次針對嘲笑、羞辱及蔑視等言語對腦部造成負面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從那些歷經父母辱罵的孩童當中,統計出三個主要受到擾亂的神經迴路,包括:語言處理區域的「弓狀束」、和創傷後處理壓力障礙、抑鬱症及分裂症患者相關的「扣帶神經束」,以及和焦慮有關的「穹窿」。不過,研究也指出,本次實驗採用的樣本數有限,仍需進一步擴大研究。

父母親的言語暴力,有如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一般,破壞力十足。25年前,泰闕發現一名病患僅因曾遭父母親的言語暴力,而出現童年精神創傷者的各種症狀,激發他研究此類行為影響的興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引用自:哈佛人出版社部落格

追溯兒童閱讀的起源—從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歷史談起

分類:閒話家常
2007/11/13 17:54

文/雅色  

國內近幾年來,平均每年都有四萬多本新書發行,但如何從這些琳瑯滿目的新書中選擇適合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的書籍,變成了一門重大的學問。根據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獎得獎書單來選書是個不錯的憑據,在坊間眾多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獎之中,又以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最為知名,歷史也最為悠久。

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創立於一九二二年,由當時的兒童書商梅爾契爾(Frederic Melcher)建議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所舉辦。由於早期西方社會並不太重視兒童閱讀,大部分的出版社也都認為兒童文學所能發揮的文字技巧或故事架構遠不如成人文學,所以當時的人並不把兒童文學作家當成是一份高貴的職業。然而,十八世紀一位英國出版商紐伯瑞(John Newbery17131767)卻非常重視兒童讀物,他當時就提出,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所以該出版社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兒童小說《美麗小書》,接著又有系統地出版一系列兒童讀物。紐伯瑞先生被後人尊稱為「兒童文學之父」,而美國圖書館協會就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及所提倡的兒童閱讀,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文學獎。

「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評審委員是美國各地的資深圖書館館員,這個文學獎旨在鼓勵為兒童寫作童書範疇內具有創意的英文創作。原本這個文學獎一年只有一位得獎者,即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紐伯瑞金牌獎」(Newbery Medal Award),得獎作家會受頒金色獎牌一面。至於第二名的作品,美國圖書館協會原本只會書面宣布為「亞軍」作品(runners-up),但自一九七一年後,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作品創作,又特設了榮譽獎。榮譽獎得獎的作品一年可以超過一名,又稱作「紐伯瑞銀牌獎」(Newbery Honor Books)。

由於「紐伯瑞兒童文學獎」所設定的目標讀者是青少年兒童,所以故事本身多具有勵志的取向,而且故事主角多以青少年兒童為主。這類小說除了受到評審的青睞,也比較容易獲得讀者的喜愛。最著名的是蓋瑞.柏森一九八八年獲得銀牌獎的《手斧男孩》,本書主角是一位小男孩,在一次飛機失事的意外中,成了唯一生還者,這位男孩必須在荒島上學習各種野外求生的技巧,本書得獎前就已經銷售百萬冊。二○○二年獲得銀牌獎的《異想鬆餅屋》在發行之初也是各大排行榜的常客,作者波莉.霍維斯描寫一位漁村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在一場暴風雨的海上失蹤,村裡所有人都相信她的父母已經罹難,她卻堅信父母還沒死,她必須靠著堅強的信念與直覺,抵擋所有人的流言流語。

當然也有一些不以青少年或兒童為主角的得獎作品,例如一九九三年獲得金牌獎的《想念五月》,作者辛西亞‧賴藍特寫一位喪妻的丈夫,透過各種通靈的方法,想要與死去的妻子溝通,訴說他心中的哀傷。另外,二○○三年獲得銀牌獎的The House of the Scorpion,則是描寫一位農夫著手對抗不公平的移民體制及毒品交易的故事。

「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雖然只開放給美籍作家參賽,但得獎作品的故事內容卻不侷限於美國。以二○○二年獲得金牌獎的作品A Single Shard便是一例,本書作者是韓裔美國人Linda Sue Park,這本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十二世紀的韓國,內容是關於一位住在橋底下的孤兒想變成陶藝家的故事;二○○五年獲得金牌獎的《閃亮閃亮》,作者辛西亞.角本身是美國的日裔,故事內容則是描寫日裔小女孩凱蒂一家人在五○年代的美國南方,生活得貧困與艱苦,父母得忍氣吞聲求得三餐溫飽,在姊姊因病過世後,凱蒂一家人必須共同努力走出死亡的陰影,並努力完成姊姊生前的遺願。

再就故事的題材及類別來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繁複多元,從一般的家庭小說、時代小說到冒險、奇幻小說都有。可能是因為家庭小說最貼近讀者群的現實生活,也最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所以得獎的作品也以這類型的小說最多。例如,一九九九年獲得金牌獎的《洞》,就是藉由男主角挖洞的故事,發掘一家三代的家族秘辛。而剛才提到的《繁夢大街26號》,則幾乎是作者湯米.狄波拉半自傳的家庭故事。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作者:成怡夏
引用自:臺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7944)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根據一項針對5到16歲孩童進行的研究發現,許多7歲孩童把房間變成了多媒體中心,裡面有電動玩具主機、網路和MP3播放器。他們從一早起床到晚上入睡都離不開這些設備。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最近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現在愈來愈多孩童把時間花在電視、電腦和電動玩具上,預估他們一天有將近6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腦螢幕之前。

這項一年一度的研究報告進入了第15個年頭,針對英國92個學校1千8百名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結果顯示,「08年孩童的線上活動時間密集度或獨立性都有大幅提升的情況。」

某些家長擔心孩子看太多電視,所以阻止孩子在自己房間裝設一台電視機,可是卻不限制孩子使用網路,因為它能幫助孩子完成功課。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