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孩子的教育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採訪/陳姵樺;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開詩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攝影/Kiwi】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

(MamiHome雜誌/提供)
語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

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台下一條龍,但是一上台,就呆若木雞,變成了扭扭捏捏的毛毛蟲。
「愛說話,怕演講」該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上台也能侃侃而談、言之有物?

 

很久很久以前,我還是個熱情有勁,教學的「眉眉角角」還少那麼一點點的菜鳥老師,教書第一年就奉派去當演講比賽的指導老師。

 

  演講比賽,有什麼難呢?我一口答應。抓了個「猜拳猜輸其他同學」的倒楣鬼,師生兩人照三餐操練,反正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練就對了!

  我的手下大將一天背一篇稿子,隔天上台演講。背呀背呀,一個多月後,比賽到了。師生兩人搭著公車進入縣城,來到比賽會場。

  天哪,那感覺還真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城裡的孩子,男生打領結,女生穿裙裝,更慎重的還起個大早從髮型到服裝都特別「sedo」過。我的大將穿著便服,頭髮連梳都沒梳就來了。而且,環顧會場四周,處處都有人在練習。人家的手勢加上表情和音調,無一不是上上之選,教人愈看愈心慌,信心丟光光(不是指孩子哦)。而我家大將則站在一旁打哈欠(早上太早起床了嘛)。

  看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我拿出他之前背的稿子,請他練習。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份刊在本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規律聆聽兩種語言的新生兒,較能自然而然習慣兩種語言。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科學家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研究員合作,測試兩組新生兒,第一組是出生前只聽英語的新生兒,第二組則聽英語和菲律賓的塔加路語(Tagalog)。

為鑑定嬰兒對某種語言的喜好,科學家研究新生兒的吸吮反射動作。新生兒吸吮次數增加,代表對刺激物的喜好。

第一項實驗讓嬰兒聽10分鐘英語和塔加路語交替的演講,講者每分鐘會切換成另一語言。

根據「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來判斷,只聽英語的新生兒對英文較有興趣。而聽英、塔雙語的新生兒,則對兩種語言表現出同等的興趣。

科學家並研究新生兒是否能判斷兩種語言的差別,這是發展雙語能力關鍵。

在另一項實驗,嬰兒聆聽以一種語言發音的句子,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再聆聽另外一種語言,或同種語言但由不同講者念出的句子。

聽到第二種語言時,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但聽到以同種語言唸出的更多句子時,吸吮次數並未增加。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必跟叛逆期的孩子生氣 
李永恆&李曙◎著 

(爸爸 李永恆)


親子關係跟夫妻關係一樣,彼此多留一點自己的空間,雙方才會比較愉快。青少年已經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容易跟父母衝突,所以雙方要保持距離。但是你不能把這個距離當作代溝,而是親子之間的「安全範圍」。

爸媽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十六歲的李曙,正是叛逆的年紀,習慣跟父母唱反調。即使氣象報告指出連日陰雨,我們叫他帶傘,他也不肯聽;有時候叫他多穿件衣服,他也不高興。後來,我們不再嘮叨,凡事讓他自己拿捏。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文/嬰兒與母親】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1.模仿能力

當寶寶在2個月時,便開始會發出一些自發性的音,同時所發出的聲音種類也會越來越多,對於人聲也漸漸有明顯注意及注視的興趣,媽咪可以發出音節簡短且口型清晰的字,讓寶寶產生興趣,進而試著學習模仿妳所發出的聲音,媽咪要適時給予良好的回饋反應,鼓勵寶寶學習。

2.發聲能力

寶寶2~5個月時,媽咪可以豐富聲音的多樣性,以發出母音a、i、u、e、o為主;4個月之後寶寶已會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例如:a-gu、amuh、咕嚕咕嚕玩口水聲音等等,別以為寶寶是調皮,寶寶都是在藉著嘗試使用自己的發聲器官,認識自己運用各個部位所發出的多種聲音;當寶寶6個月大之後,其模仿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媽咪必須給予寶寶豐富且多元的視覺、聲音等刺激,幫助寶寶對語言產生更多興趣並鼓勵他作各種嘗試及學習。

3.專注能力

觀察寶寶分辨聲音的能力

6~12個月的寶寶,除了會注意人的聲音外,他們用來觀察聲音來源與人的表情的時間也變長了,因此建議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可以一面跟寶寶對話,且盡量將文字精簡、速度放慢、嘴型明確清楚,讓寶寶觀察表情與嘴型,對於語言的學習很有幫助。而藉由觀察寶寶是否對於已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刺激顯得缺乏興趣,而對新出現的聲音或玩具會重新專注,表現出興趣,則表示其具備基本的記憶能力,能夠分辨新出現的聲音。

寶寶成長過程不可少 「探索、要求、做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提到,探索、要求、針對事情做出反應,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必經也必備的,擁有上述的成長經驗,寶寶才能學習到語言的各個層面且不停練習。例如會在不斷嘗試之後發現,「這種哭聲」媽咪就會拿奶瓶來;「那種哭聲」媽咪就會來幫我換尿布…等,並學習到語言語溝通的過程是何種面貌。若寶寶從小就缺乏聲音的環境、刺激,除了可能影響寶寶所散發出的氣質,也可能對其未來的溝通能力造成一定影響。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寶寶學語 聽力很重要

觀察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學習語言,除了口腔發育、發聲系統皆正常外,另一個重要前提便是聽力,正常的聽力可以幫助寶寶更正確的學習、模仿各種發音。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其實寶寶對於聲音的敏感度相當高,若媽咪發現寶寶有出現下文提及的警訊,可藉由聽力檢測來確定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音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寶是否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些生活詞彙,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問:「娃娃(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問寶寶:「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的瞭解更加正確!

觀察寶寶對各種聲音的反應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指出,寶寶平時在玩自己的聲音或是模仿時,家長便可藉由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異常。例如:寶寶過度安靜或是聲音的種類很少等現象,就是聽說能力異常的警訊。提醒媽咪應在生活中時常與寶寶互動、溝通、鼓勵寶寶發音,便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早診治。例如:大概6、7個月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發出自己原本就會發出的音,例如寶寶已經會發出bu bu的音,當大人發出bu bu時,寶寶也可能會接下去模仿,而到了12個月以後,才會比較有能力模仿新的詞彙。

保護寶寶的聽力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中耳炎是造成寶寶聽力受損的原因之一,中耳炎若未治癒,則可能會致使發音障礙或模糊、異常。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應隨時保持寶寶耳道的乾燥、勿讓耳朵浸水,平時也應注意勿讓異物侵入寶寶的耳朵。平時音量勿過大,尤其要避免在寶寶耳朵邊製造大聲響,有些長輩會喜歡在寶寶附近拍手或大叫吸引其注意力,但這樣的動作卻可能對寶寶的耳膜造成傷害,不可大意!

詹明芳語言治療師表示,媽咪應盡量避免對寶寶的耳朵做頻繁的侵入性動作,因為耳垢其實具備了保護作用,太常清理或是清理不當都有可能對耳朵造成傷害,假如若有需要,也建議應到有專業器具的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檢查、清除。

寶寶聽力有障礙的警訊

1.不論大小聲,寶寶皆對聲音反應不大甚至無反應。

2.寶寶長期對人聲無反應、沒興趣。

3.對某種音頻沒有反應。

4.構音異常。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與賴怡如語言治療師皆表示,若媽咪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遲鈍就必須要先有警覺,假如上述現象明顯且持續一陣子,建議應找專科醫師檢查、治療。寶寶對聲音沒有反應除了與聽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是發展遲緩或是人際互動的相關問題,若家長有疑慮,則建議可以帶寶寶至早期療育的機構接受評估。

此外,有時寶寶聽得到並不代表聽得好,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有些孩子於整體或某些頻率上有聽力困難,若未及早發現,則可能致使其學語過程困難、構音異常以及說話清晰度不佳等困擾。詹庭芳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無法發出ㄓ、ㄔ、ㄕ、ㄐ、ㄑ、ㄒ等音,其實是因為他們聽不清楚這些高頻音,以致他們無法正確構音,若未及早診治,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採取省略、替代的方式,影響發音的清晰度。

專家建議的語言遊戲

1.模仿發音真有趣

寶寶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寶寶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寶寶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寶寶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寶寶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寶寶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寶寶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寶寶玩玩具的過程。

4.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寶寶,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寶寶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寶寶,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寶寶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且帶寶寶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寶寶學習的絕佳來源。

6.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寶寶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寶寶的印象。

7.拍手、點頭

當手放在中線時媽咪可開始動作,當寶寶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寶寶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寶寶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近距離聽到100分貝聲音 將對聽力造成影響

詹庭芳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說話的語音是在30~40分貝左右,美國聽語學會上面的衛教單張有指出有一些能擠壓發出聲音的玩具都接近90分貝,如果直接在嬰兒耳朵旁邊擠壓更是會發出超過100分貝的聲音,長期下來很容易影響聽力。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選擇聲音太大的玩具,或是不要讓嬰兒接受太大的噪音。

遊戲過程中 家長應陪伴在側

另外,寶寶學語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的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發掘寶寶喜歡甚麼東西、喜歡發出哪種聲音,提供寶寶模仿的對象;假如寶寶不喜歡發音或是玩遊戲,家長也可以先想看看該怎麼讓寶寶喜歡,例如改變遊戲型態、內容,在雙方互動的情況下,寶寶也較不容易對遊戲感到厭倦。

保持愉悅的學習環境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寶寶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寶寶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完整內容請見《嬰兒與母親》2009年4月號;訂閱嬰兒與母親紙本雜誌

引用自聯合報: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189796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14/122/1htsf.html (奇摩新聞)

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成人不經意的辱罵或刻薄話語,將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受創,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

每件事、每個影像和聲音,會連同當時的情緒感受,一併存在大腦中。這些東西往往很難記得,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根據哈佛醫學院最新一期《Focus》報導,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持續性的破壞。

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麥克連(McLean)精神病學副教授泰闕(Martin Teicher)指出,父母的辱罵、貶損和威脅等負面言語,會損害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憂鬱、焦慮等傾向,甚至產生語言表達障礙。當大腦長期接收到辱罵的言語、影像,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時,基於保護機制,大腦會降低對這些言語暴力的敏感度,進而抑制了感官系統的發展。

這是首次針對嘲笑、羞辱及蔑視等言語對腦部造成負面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從那些歷經父母辱罵的孩童當中,統計出三個主要受到擾亂的神經迴路,包括:語言處理區域的「弓狀束」、和創傷後處理壓力障礙、抑鬱症及分裂症患者相關的「扣帶神經束」,以及和焦慮有關的「穹窿」。不過,研究也指出,本次實驗採用的樣本數有限,仍需進一步擴大研究。

父母親的言語暴力,有如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一般,破壞力十足。25年前,泰闕發現一名病患僅因曾遭父母親的言語暴力,而出現童年精神創傷者的各種症狀,激發他研究此類行為影響的興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記者∕作者:成怡夏
引用自:臺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7944)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根據一項針對5到16歲孩童進行的研究發現,許多7歲孩童把房間變成了多媒體中心,裡面有電動玩具主機、網路和MP3播放器。他們從一早起床到晚上入睡都離不開這些設備。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最近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現在愈來愈多孩童把時間花在電視、電腦和電動玩具上,預估他們一天有將近6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腦螢幕之前。

這項一年一度的研究報告進入了第15個年頭,針對英國92個學校1千8百名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結果顯示,「08年孩童的線上活動時間密集度或獨立性都有大幅提升的情況。」

某些家長擔心孩子看太多電視,所以阻止孩子在自己房間裝設一台電視機,可是卻不限制孩子使用網路,因為它能幫助孩子完成功課。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怎麼學」遠比「教什麼」重要

自律學習的理論推翻過去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以前瞻的方式為自己行動」,而不是把學習看成「發生在自己身上一種外在的事件」,被動地對它做出「反應」。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主控權,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不需外在的督促。而且他們會將學會某種技巧看成一個系統化和可控制的過程,他們願意為自己的成就承擔責任。

培養自學力,並不是「放任學生自己學」,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教師教學方法、評量和作業、乃至學校的設計,都需要徹頭徹尾的改變。老師要以全新的方式和學生互動,以講課為主的教學已經不適用。強調自學力的校園,學生「怎麼學」,遠比老師「教什麼」重要。而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就是教學第一線老師促進自學力最好的方式。

相對於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活動,專案學習的每個專案,都和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整合不同科目,學生分成小組,運用科技,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最後還要公開發表學習成果。這樣開放活潑的學習,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轉換成具體的議題,引發學習動機,學生因此主動投入,願意深入探討問題,同時學到合作、運用科技、溝通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重要能力。

專案學習印證了美國一句諺語:「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愈來愈多研究和實例顯示,專案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喜歡、而且能夠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能持續。

專案學習像燎原之火,重新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漸延燒到全世界每間教室。
路易西安納州的蘭特瑞中學八年級的「汽車專案」,整合數學、英文和科學課程。四個學生一組,要計算出購買汽車的貸款,要創作一則汽車廣告文案,最後大家動手廢物利用,將壞了的CD做出一輛用氣球推動的小車。

紐約哈林區的莫特霍爾小學五年級學生在「風箏專案」中,要創作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寫一個以風箏為主題的故事,還要先用電腦把風箏設計好,最後自己動手把它做出來。他們不但大量閱讀、寫作,還學會比例原則以及電子磁場原理。最後,每個人還要深入調查風箏在不同文化慶典中扮演的角色。
不易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亞洲國家,也開始擁抱專案學習。

**亞洲國家 擁抱專案學習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