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孩子的教育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採訪/陳姵樺;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開詩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攝影/Kiwi】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

(MamiHome雜誌/提供)
語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

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台下一條龍,但是一上台,就呆若木雞,變成了扭扭捏捏的毛毛蟲。
「愛說話,怕演講」該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上台也能侃侃而談、言之有物?

 

很久很久以前,我還是個熱情有勁,教學的「眉眉角角」還少那麼一點點的菜鳥老師,教書第一年就奉派去當演講比賽的指導老師。

 

  演講比賽,有什麼難呢?我一口答應。抓了個「猜拳猜輸其他同學」的倒楣鬼,師生兩人照三餐操練,反正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練就對了!

  我的手下大將一天背一篇稿子,隔天上台演講。背呀背呀,一個多月後,比賽到了。師生兩人搭著公車進入縣城,來到比賽會場。

  天哪,那感覺還真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城裡的孩子,男生打領結,女生穿裙裝,更慎重的還起個大早從髮型到服裝都特別「sedo」過。我的大將穿著便服,頭髮連梳都沒梳就來了。而且,環顧會場四周,處處都有人在練習。人家的手勢加上表情和音調,無一不是上上之選,教人愈看愈心慌,信心丟光光(不是指孩子哦)。而我家大將則站在一旁打哈欠(早上太早起床了嘛)。

  看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我拿出他之前背的稿子,請他練習。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份刊在本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規律聆聽兩種語言的新生兒,較能自然而然習慣兩種語言。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科學家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研究員合作,測試兩組新生兒,第一組是出生前只聽英語的新生兒,第二組則聽英語和菲律賓的塔加路語(Tagalog)。

為鑑定嬰兒對某種語言的喜好,科學家研究新生兒的吸吮反射動作。新生兒吸吮次數增加,代表對刺激物的喜好。

第一項實驗讓嬰兒聽10分鐘英語和塔加路語交替的演講,講者每分鐘會切換成另一語言。

根據「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來判斷,只聽英語的新生兒對英文較有興趣。而聽英、塔雙語的新生兒,則對兩種語言表現出同等的興趣。

科學家並研究新生兒是否能判斷兩種語言的差別,這是發展雙語能力關鍵。

在另一項實驗,嬰兒聆聽以一種語言發音的句子,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再聆聽另外一種語言,或同種語言但由不同講者念出的句子。

聽到第二種語言時,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但聽到以同種語言唸出的更多句子時,吸吮次數並未增加。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必跟叛逆期的孩子生氣 
李永恆&李曙◎著 

(爸爸 李永恆)


親子關係跟夫妻關係一樣,彼此多留一點自己的空間,雙方才會比較愉快。青少年已經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容易跟父母衝突,所以雙方要保持距離。但是你不能把這個距離當作代溝,而是親子之間的「安全範圍」。

爸媽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十六歲的李曙,正是叛逆的年紀,習慣跟父母唱反調。即使氣象報告指出連日陰雨,我們叫他帶傘,他也不肯聽;有時候叫他多穿件衣服,他也不高興。後來,我們不再嘮叨,凡事讓他自己拿捏。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文/嬰兒與母親】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語言發展對寶寶的重要性

三種能力幫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展需要三項重要的能力來支持: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14/122/1htsf.html (奇摩新聞)

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成人不經意的辱罵或刻薄話語,將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受創,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

每件事、每個影像和聲音,會連同當時的情緒感受,一併存在大腦中。這些東西往往很難記得,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根據哈佛醫學院最新一期《Focus》報導,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對孩子的腦部發展造成持續性的破壞。

哈佛大學附屬醫院麥克連(McLean)精神病學副教授泰闕(Martin Teicher)指出,父母的辱罵、貶損和威脅等負面言語,會損害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導致憂鬱、焦慮等傾向,甚至產生語言表達障礙。當大腦長期接收到辱罵的言語、影像,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時,基於保護機制,大腦會降低對這些言語暴力的敏感度,進而抑制了感官系統的發展。

這是首次針對嘲笑、羞辱及蔑視等言語對腦部造成負面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從那些歷經父母辱罵的孩童當中,統計出三個主要受到擾亂的神經迴路,包括:語言處理區域的「弓狀束」、和創傷後處理壓力障礙、抑鬱症及分裂症患者相關的「扣帶神經束」,以及和焦慮有關的「穹窿」。不過,研究也指出,本次實驗採用的樣本數有限,仍需進一步擴大研究。

父母親的言語暴力,有如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一般,破壞力十足。25年前,泰闕發現一名病患僅因曾遭父母親的言語暴力,而出現童年精神創傷者的各種症狀,激發他研究此類行為影響的興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記者∕作者:成怡夏
引用自:臺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7944)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根據一項針對5到16歲孩童進行的研究發現,許多7歲孩童把房間變成了多媒體中心,裡面有電動玩具主機、網路和MP3播放器。他們從一早起床到晚上入睡都離不開這些設備。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最近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現在愈來愈多孩童把時間花在電視、電腦和電動玩具上,預估他們一天有將近6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腦螢幕之前。

這項一年一度的研究報告進入了第15個年頭,針對英國92個學校1千8百名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結果顯示,「08年孩童的線上活動時間密集度或獨立性都有大幅提升的情況。」

某些家長擔心孩子看太多電視,所以阻止孩子在自己房間裝設一台電視機,可是卻不限制孩子使用網路,因為它能幫助孩子完成功課。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怎麼學」遠比「教什麼」重要

自律學習的理論推翻過去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以前瞻的方式為自己行動」,而不是把學習看成「發生在自己身上一種外在的事件」,被動地對它做出「反應」。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主控權,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不需外在的督促。而且他們會將學會某種技巧看成一個系統化和可控制的過程,他們願意為自己的成就承擔責任。

培養自學力,並不是「放任學生自己學」,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教師教學方法、評量和作業、乃至學校的設計,都需要徹頭徹尾的改變。老師要以全新的方式和學生互動,以講課為主的教學已經不適用。強調自學力的校園,學生「怎麼學」,遠比老師「教什麼」重要。而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就是教學第一線老師促進自學力最好的方式。

相對於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活動,專案學習的每個專案,都和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整合不同科目,學生分成小組,運用科技,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最後還要公開發表學習成果。這樣開放活潑的學習,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轉換成具體的議題,引發學習動機,學生因此主動投入,願意深入探討問題,同時學到合作、運用科技、溝通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重要能力。

專案學習印證了美國一句諺語:「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愈來愈多研究和實例顯示,專案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喜歡、而且能夠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能持續。

專案學習像燎原之火,重新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漸延燒到全世界每間教室。
路易西安納州的蘭特瑞中學八年級的「汽車專案」,整合數學、英文和科學課程。四個學生一組,要計算出購買汽車的貸款,要創作一則汽車廣告文案,最後大家動手廢物利用,將壞了的CD做出一輛用氣球推動的小車。

紐約哈林區的莫特霍爾小學五年級學生在「風箏專案」中,要創作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寫一個以風箏為主題的故事,還要先用電腦把風箏設計好,最後自己動手把它做出來。他們不但大量閱讀、寫作,還學會比例原則以及電子磁場原理。最後,每個人還要深入調查風箏在不同文化慶典中扮演的角色。
不易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亞洲國家,也開始擁抱專案學習。

**亞洲國家 擁抱專案學習

歌德英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